文凭试 - 联招课程选科排序攻略

向联招递交课程选择及排序分为3 个阶段,考生需要在不同阶段估算自己将考获的成绩,并参考各课程过往的收生成绩,两者配合才有较大机会被取录,再考虑各课程的竞争比率及其他资料,来决定最有利的排序,以提高胜算。各阶段包括:

  1. {{appBegin}}{{appEnd}} 联招接受申请,这期间申请人首次递交课程选择。在这阶段文凭试仍未开考,考生可根据自己校内试的成绩,及咨询老师的意见,来估计自己将考获的文凭试成绩。
  2. {{upd1Begin}}{{upd1End}} 第一轮改选设于文凭试放榜前,这期间的后期文凭试已结束。考生可根据自己每份试卷的临场表现,更准确地估计自己的成绩。
  3. {{upd2Begin}}{{upd2End}} 第二轮改选设于文凭试放榜后,一个指定的24 小时时段,或俗称「改选24 小时」,此为遴选结果公布前最后一次改选。

以个人兴趣为首要考虑

无论在哪个阶段,选择课程时最要紧是考虑个人的兴趣,因为如果将来要免强修读一门没有兴趣的学科,会感到非常吃力,难以取得好成绩;甚或要投身不感兴趣的行业,更容易感到后悔当初的选择,窒碍事业发展,影响深远。如果心仪课程的收生成绩过高,超越自己的能力,则应选择属同一范畴,但门槛较低的课程。将来只要从事自己喜爱的行业,在事业上扶摇直上,自然得心应手。将来踏出社会工作,是哪所院校、哪个课程毕业,已变得不重要,人际关系、工作态度等才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元素。

注意最低入学要求

考生的文凭试成绩必须达到课程的最低入学要求,才有机会被取录。一般学位课程的最低入学要求为 3322+2 或 3322+33;而副学位课程为 22+222。但个别课程亦会订定比一般要求更高的最低要求,有以下各种情况:

  • 对个别文凭试科目的成绩有更高要求。例如 2018 年度中文大学的环球商业学,最低入学要求为 4533+33,四个核心科目的成绩要求都比一般要求为高。只要其中一科未能达标,即使其他科目考获更佳成绩也没有机会被取录。
  • 有指定的选修科目。例如 2018 年度香港大学的计量金融课程,将数学延伸部分定为指定选修科,如考生没有修读此科,就不应选择此课程。
  • 对选修科的数目有特别要求。个别课程会要求考生修读至少 1 科或 2 科选修科。例如考生只报考 5 个文凭试科目,即 4 个核心科目加 1 选修科,就不应该选择要求 2 科选修科的课程。
考虑最低入学要求只是帮助剔除一些不应选报的课程。即使达到此最低门槛,也不代表有机会被取录,还要分析其他数据。

分析往年收生成绩

各院校每年都会公布去年各课程的收生成绩,通常以「中位数」及「下四分位」来表达,亦有一些院校只透露收生成绩的「平均值」。将自己的预期文凭试分数与去年的收生成绩比较,

  • 达「中位数」以上,被取录机会较高。但这不等于必定被取录,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 达「下四分位」或「平均值」以上,被取录机会中等。
  • 于「下四分位」或「平均值」以下,被取录机会较低。
这是评估自己胜算的基础指标,之后可根据其他资料微调每个课程的取录机率。

计分方法及优先科目

每个课程都有不同计算入学分数的分法,部分课程或会有指定的计分科目,或某些科目的比重较大,或有指定的优先科目,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被取录的机率。部分联招课程会对数学科延伸部分作特别处理,虽然官方将数学科的延伸部分定为核心科目中数学科的一个可选修分部,而不是独立成科,但是部分课程却将数学延伸部分视作一个独立的选修科来计算入学分数。

计分原则

各课程的计分原则一般分为以下5 类:

  • 4C + 2X 或4C + 1X — 四个核心科目(包括:中文、英文、数学必修部分及通识)的成绩都必须计算,另再加上1 科或2 科选修科的分数。个别课程或会有指定要计算分数的选修科。
  • Best 5 或 Best 6 — 以成绩最佳的 5 科或 6 科来计算总分,这意味着四个核心科目不一定要全部计算。但注意个别课程或会要求计算指定的科目,该指定科目可以是核心科或选修科。还要注意,虽然部分核心科目可以不需用作计算入学分数,但该科的成绩仍要达到最低入学要求,才有机会被取录。
  • CE + 3X — 必须计算中文科、英文科,再加上其他 3 个最佳科目,这 3 个最佳科目可以是来自核心科或选修科。这种计分原则主要适用于副学位课程。

科目计分比重

部分联招课程会给予指定科目较大的比重,但这样不代表有应考该科的考生就有优势,因为其他同样有应考该科的考生都可获较高分数。除非考生有信心在该科目取得较优异成绩,例如达过往收生成绩中位数之上,可略为调高被该课程取录的机率。相反,如果考生没有信心在该科取得优异成绩,或根本没有应考该科,则要略为调低被取录的机率。

优先科目

部分联招课程会优先考虑有应考某些指定科目的考生,这些优先科目可能同时为指定选修科或比重较大。但即使没有较大比重,如考生在优先科目取得优异成绩,也可略为调高被取录的机率。

面试安排

各联招院校会按各课程的需要,邀请申请人参加面试或笔试,主要在第一轮改选后至文凭试放榜期间,亦有一些课程会在第一轮改选前或放榜后进行面试。如果面试表现理想,固然会获得较高评分以至较大的取录机率。但如果在改选时才将已错过面试机会的课程新增至清单中,就会失去该课程面试部分的评分而影响取录机会。各院校通常只会邀请将课程选择放在组别 A 的申请人进行面试,如果将有面试机会的课程放在其他组别,就容易失去获邀面试的机会而失分。

竞争比率

因为往年大部分取录学额都是从组别 A 派出,所以考虑组别A 的竞争比率最为重要,即组别 A 的报读人数除以组别A 的取录人数,相当于若干申请人竞争一个学额。不要误以为选择竞争比率低的课程就较易被取录,因为部分课程较少人竞争是由于收生成绩极高而令不少申请人却步,以至较少人报读。另一方面,要评估往年竞争比率的参考价值。例如来届学额比上届有大幅度调整,往年的竞争比率的参考价值便会降低。

在第一轮改选的时候,申请人不会得知各课程的应届竞争比率。直至第一轮改选之后,各院校及传媒会公布改选后各课程的报读人数,这是应届的确实数字,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来的竞争比率,在第二轮改选时会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仍存在变数,因为申请人不可能知道第二轮改选之后各课程的报读人数。

课程排序策略

首先,要确定所选出的最多 20 个课程是属于自己最感兴趣或接近自己兴趣的范畴,然后将各课程适当地排列在各组别中。组别 A 及 B,即首 6 个志愿,需要花最多心思来排序,而组别C 至E 的课程选择则作缓冲之用,而且所有选择中应包括各类型的课程,老牌大学、新晋大学、副学位及 SSSDP 课程尽可能俱备,以便在放榜后按实际成绩来「调兵遣将」。

组別 A

由于往年大部分取录学额都是从组别 A 派出,所以此组别中的 3 个选择最为关键。如果所挑选的课程需要面试,应尽量将该课程于第一轮改选或之前放在组别 A,以争取面试机会。若然面试表现未如理想,可在下轮改选时将该课程抽离组别 A。建议这组别的 3 个课程选择作以下排序:

  • A1 (进取)— 最有兴趣的课程,即使被取录机会稍逊(例如分数在「下四分位」以下)或竞争比率*较高(例如 10 以上),仍有一定把握也可一试。
  • A2 (中庸)— 最有或颇有兴趣的课程,又较有机会被取录(例如分数在「下四分位」以上而竞争比率*较低;或分数在「中位数」以上而竞争比率*较高)。
  • A3 (保守)— 最有或颇有兴趣的课程,又最大机会被取录(例如分数在「中位数」以上、学额较多、竞争比率*较低)。
* 指组别 A 的竞争比率。

组別 B

虽然过往从组别 B 派出的取录资格远少于组别 A,但仍有一定比例。要注意部分联招课程过去多年来从没有从组别B 或以后派出取录资格,这类课程就不适宜放在组别B,应尽量选择一些课程在过去一至两年都有取录组别B 的纪录,而且组别 A 的竞争比率较低(例如 12 以下)。排序的原则与组别 A 差不多,可参考以下建议:

  • B4 — 颇有兴趣的课程,又较有机会被取录(例如分数在「下四分位」以上)。
  • B5 — 颇有兴趣的课程,又较有机会被取录(例如分数接近「中位数」)。
  • B6 — 颇有兴趣的课程,又最大机会被取录(例如分数在「中位数」以上),近年取录组别B 的比例较大(例如10% 以上)。

组别 C 至 E

将课程选择放在组别 C 至 E 共 14 个志愿,可以有两个目的:

  1. 选择一些课程近年有大量取录组别 C 至 E 的申请人,例如 3 个组别合共超过 10%,以争取被取录的机会。但这类课程为数不多,又未必在自己的兴趣范畴之内。
  2. 将组别 C 至 E 作为一个缓冲区,用来储存一些「后备」课程。万一文凭试失手,可在放榜后的改选时段,将这些课程调到组别 A 或 B。因为放榜后的改选,会限制不得新增多于 5 个课程选择,所以预先将课程放在这些组别,可避过新增课程数目的限制。而「后备」课程应该是最有把握被取录,预计分数在「中位数」以上,甚至「上四分位」以上,学额较多,竞争较低,还有在放榜后仍有面试机会的课程。

改选策略

联招改选分为两个阶段:

  1. 第一轮改选设于文凭试放榜之前,由 {{upd1Begin}} 至 {{upd1End}}。在这期间有部分课程会进行面试,所以在这改选阶段之前,申请者应早已将有面试安排的课程放在组别 A。如果面试表现未如理想,可在这阶段将该课程调离组别 A,换上其他仍未进行面试的课程,以争取表现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在这阶段后期,文凭试已结束,考生可根据自己每份试卷的临场表现,更准确地估计自己的文凭试成绩,如果比最初的估计有较大差别,可在这阶段重新评估被课程取录的机率,改动课程选择和排序。是次改选没有限制改动的方式,但每次递交改动都须要缴交改选费。
  2. 第二轮改选设于文凭试放榜之后,由 {{upd2Begin}} 至 {{upd2End}}。是次改选只可在预先指定的 24 小时内完成,而且是正式遴选结果公布前的最后一次,是关键性的「改选 24 小时」。申请人可根据实际的考试成绩,和放榜前的面试表现,重新评估被课程取录的机率,和评估是否需要改选。
    • 如成绩较预期理想,可考虑将一些原本是你最希望入读但担心成绩不到位的课程放到组别 A,但必须注意课程在放榜前是否已完成面试,如该课程在放榜后不会再有面试安排,被取录的机会就会大减。
    • 如果成绩较预期逊色,可将早前已放在组别 C 至 E 的「后备」课程移至组别 A 或 B,或新增其他课程,但最多只能新增 5 个,而且新增至组别 A 的课程应该是放榜后仍有面试安排的。这阶段应该现实一点,不要只着眼于「八大」的学位课程,只要属自己有兴趣的范畴,副学位、SSSDP资助课程、自资课程等,都应该认真考虑。

如果申请人在这阶段正等候考评局的成绩覆核 (RR) 结果的话,由于覆核结果在正式遴选结果公布后才知晓,所以应先作最坏打算,假设覆核后成绩不获提升,以现有的成绩来考虑改选排序。如果覆核后成绩有所提升,申请人可获额外一次改选机会,到时可再以新成绩来重新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