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指數

傳統上,香港的中學分為中文中學(中中)和英文中學(英中)。其實,自 2010 年起,教育局實施「微調教學語言安排」,中中與英中已沒有明確的界線。各中學可在教育局的許可下,按校本情況來訂定教學語言政策,自行決定每個科目採用中文或英語授課(語文科目及中史科除外),以致每所中學的教學語言,中文和英語都有不同的比重。而另一方面,在文憑試中,考生可選擇每個科目以中文或英文應考(同樣語文科目及中史科除外)。所以學生就讀的中學,在高中採用的教學語言,就直接影響了學生將來以甚麼語言來應考文憑試。

為了更簡易地了解每所中學的教學語言政策,「大考」網站從中學概覽提供每所中學各高中科目的教學語言,為每所中學(包括官立、資助、直資及按拉津貼)計算出一個「中英指數」,這指數反映每所中學以中文和英語授課的比重,它的數值是根據各甲類高中科目的教學語言,再按每科目在文憑試的報考人數作加權,而計算出來。按班別或組別訂定教學語言的科目會視作一半中文及一半英文計算,而「中國語文」及「英國語文」科都是必修科,而且沒有語言選擇,所以會在計算中被剔除。而乙類「應用學習科目」和丙類「其他語言科目」,不會被用作計算「中英指數」。

「中英指數」的值以「中」或「英」附以一個百分比來表達。如某中學的高中課程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比重較中文為多,「中英指數」的值則以「英」為首;相反,則以「中」為首,而隨後的百分比,表示該教學語言的比重。如「中 80%」,表示該中學的教學語言中,大約八成是中文,其餘約兩成以英語授課。「中 100%」表示除英國語文科外,其他科目全以中文授課,「英 100%」表示除中國語文科外,其他科目均以英語授課,而「中 50%」或「英 50%」指中英比重各佔一半。下表列舉出一個例子,說明「中英指數」的計算方法。

高中科目教學語言報考人數中文比重英文比重
英國語文英文不作計算
中國語文中文不作計算
數學必修部分英文52,37652,376
通識教育中文50,44650,446
生物英文13,92913,929
化學英文13,60713,607
物理英文11,28311,283
經濟英文13,24613,246
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英文10,33110,331
地理按班別或組別8,9664,4834,483
數學延伸部分 (M1/M2)英文8,1278,127
中國歷史中文6,4196,419
資訊及通訊科技英文5,9685,968
歷史中文5,4315,431
中國文學中文1,6491,649
總計201,77868,428133,350
中英指數68428 / 201778
= 33.9%
133350 / 201778
= 66.1%
該中學英語為教學語言的比重較多,所以「中英指數」為「英 66.1%」。

「中英指數」只能概括每所中學整體的教學語言比重,而不代表每位學生也能接受相同比重的教學語言,主要視乎學生揀選的選修科目是以甚麼語言授課,特別是一些中學比較多科目按班別或組別來釐定教學語言,「中英指數」會表示中、英比重相約,但對每名學生而言,需視乎被編入中文班或英文班,學生有機會只能接受全英語或全中文授課的環境。為子女選擇不同中、英比重的中學,必須考慮子女的語言能力和對不同語言環境的適應能力,才能達致最佳的學習效果。中學所採用的教學語言,與該校學生的學業成績並無直接關係。

有關教學語言的資訊是根據「中學概覽」的英文版本,僅供參考。「中學概覽」內的資料均由各中學自行輸入及核實。各中學提供的高中科目,不一定是為學生應考文憑試而設。詳情請向各中學查詢。